两会提案
进一步恢复国际航线促进出行消费
提案人:王均金
界别: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国际航班是联系国家之间的桥梁,不仅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增进社会价值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服务外交大局和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的战略部署。但从旅客运输量来看,2023年民航全行业完成地区及国际旅客运输量约为0.36亿人次,仅为2019年同期的42%。在国际航班运力供给方面,从年初的10%持续增长到年底的60%,与2019年相比整体恢复37.5%。国际航班恢复程度方面,中非恢复程度最高,超过疫情前同期水平,北美约为20%,亚洲约为60%,欧洲约为80%。
从以上数据可知,国际航班在旅客数、运力供给的恢复仍有待提升。但令人欣喜的是,根据文旅部数据显示,在持续优化包括入境旅客支付服务在内各项便利措施、多国宣布对我国公民免签并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的大背景下,我国出入境旅游整体规模正有序恢复。今年春运期间,我国出境游旅客人数约360万人次,入境我国游旅客约323万人次,出行消费正在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带动整体消费水平同时,也推进了国内外人文经贸交流持续深化。
当然,国际航班恢复乏力,除了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国际关系的挑战以及航司运营成本的压力等宏观原因外,客观上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国际航点数量不足。我国主要的航空枢纽在国际通航点的数量上相对欧美日韩主要枢纽还存在不足。远程航线同质化突出,以中德、中美航线为例,国内航司主要运力都集中在法兰克福、纽约、洛杉矶等主流航线,而在双边航线航权量已用尽的情况下,作为国际枢纽机场却无法新增一些差异化增量市场航线来完善国际枢纽网络。
二是国际中转比例不高。欧美日韩的主要国际枢纽平均的中转比例都在30%-40%量级或者更高。而国内主要国际枢纽中转比率在10%-20%的量级。对于国际枢纽机场运行航班总量,国际航班占比、“一关三检”的政策、地面服务保障、签证便利度等,都是影响航班中转比例和效率的主要因素。
三是民营补充优势待提升。民营航司决策机制灵活、运行安全高效。建议对于拥有可执行洲际航线宽体客机的民营航司,分配一定国际航权,让其在客源开发、服务创新等方面发挥国际枢纽有益补充作用。例如,可以利用成本优势参与打造至杜塞尔多夫、柏林、华盛顿、休斯顿等远程航线的空白市场,扛起开拓新兴市场的大旗,促进枢纽网络通达性更快提升,提高枢纽的广度和宽度。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
一、持续巩固双边合作,加大航权储备。
继续深化“一带一路”成果,巩固中欧合作,强化中美航权合作,为国际航班恢复创造良好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基础,加大航权储备。对于目前恢复较好的欧洲、亚洲市场,特别是北京、上海至欧洲、日本、韩国主要枢纽机场的航权,可以进一步扩大。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出入境旅游增长。
加强文旅宣传推广,提升入境签证的便利性,促进出入境旅游增长;净化网络自媒体空间,减少夸大及不实的旅游信息的传播;在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加大对新开加密国际航线的财政支持力度,降低航空公司的经营风险;从使馆、政府、行业多方面加大对境外机场保障资源、签证政策、签证审批的协调沟通,减少不利因素;增强机场、海关、边检等相关单位国际航班保障协作,重点提升国际夜航保障能力和中转保障效率,降低国际航班运营成本、便利旅客中转出行,开辟更多具有保障夜航能力的省会机场国际航线,进一步促进出行消费增长。
三、优化集中航线资源,鼓励民营航司补充拓展枢纽网络。
从两国双边协议到实际航权分配过程中,将航线资源向北上广枢纽集中,并优先分配给北上广的并与外航市场竞争能力的主基地航司。鼓励民营主基地航司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作为国际枢纽的有益补充,拓展枢纽机场的航线网络通达性,优化枢纽网络结构,提升国际化水平,实现的差异化竞争。